人际交往中的“多情”讨好
还有一个“多情”的表现就是人际关系中的“讨好型”,为了取悦别人博得别人的认可不惜委曲求全,其实内心也诸多委屈和烦恼。这是因为自我价值感极低,唯有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扬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。
看来生活中不能太“多情”,都变成了自作多情。那该如何做呢?
作为父母,不是孩子的保姆,也不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,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爱和陪伴,是引导和激发。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要赋权。孩子做的足够多,才会足够好,甚至有些弯路孩子也得亲自走一走才会刻骨铭心。小到孩子穿哪一件衣服,什么时候写作业,再到上哪个兴趣班,考什么学校,找什么朋友,都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。
这种授权不是放纵,是基于足够的信任并能恰当的鼓励孩子做出最合理的选择。比如有个妈妈和我说,他的孩子说回到家想先玩半小时游戏再写作业行不行?我反问为什么不行呢?如果孩子知道作业是要写的,游戏是要玩的,排哪一个在前都可以啊!只要你遵守玩游戏的约定,保证作业高质量的完成,这个排序的权利就可以交给孩子。
当我们面对压力和烦恼,可能就是我们对关注圈太“多情”了,而忽视了影响圈。影响圈是你直接或间接可以控制的事情,关注圈是你难以施力的范围。比如半路上塞车了,我们的关注圈是什么?车子多啊,走不动啊,没有忙完的工作啊,在家里等着你监督学习的孩子啊,等等。可是此刻我们能控制的能施加影响的影响圈又是什么?我们可不可以先打个电话告诉孩子,希望他能在你到家之前做完什么?可不可以在脑子里把未完成的工作梳理梳理甚至打个草稿?可不可以听听一直想听的歌曲或者其他音频?可不可以活动活动上肢脖颈来个简单的健身操?当我们做后者的时候,我们还会心塞吗?人类的伟大性在于人有自由意志,可以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,当然可以为自己选择感觉更好更幸福的选项。
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。讨好型人格的人会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,照顾别人的需求,尽管有时自己也感到不舒服很委屈,仍然乐此不疲竭尽全力。对别人实在没有必要的“多情”!这与儿时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如果儿时成长环境中,有那么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养育人需要你去小心取悦,以努力让自己在相对安全和得到关注的空间中成长,那么很可能你下意识的就会成为一个讨好者。但是过往虽然影响了我们,却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,如果现在我们觉察了,就可以改变。
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,重新通过一些行为来一点点加强自己的自信,可以试着对不愿意的事情说不。别人的评判如果能用来反省自查固然不错,如果觉得没有必要,那种无情已经不是我们所关心的,就可以随风而逝了。
再回到初春颐和园墙外的那个早上,其实有些事我们也不必强求。墙那面的世界我们也许无缘得见,但也未必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,看那墙头的杏花,不还是探出头来看看这边的世界吗?工作上,生活中,很多事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做成的,也许需要一些运气,也许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能力范围。
挑战来了,困难来了,不见得非要马上直面迎接,可以停下来等一等。是的,等一下,慢一下,再一抬头,一转身,心头柳暗花明了,行动也就水到渠成了。
春光正好,圆梦此时。愿你我都能用好自己的“情”,而不是自作多情。
相关推荐
知子花家庭教育已入驻今日头条、一点咨讯、搜狐媒体平台、微博、知乎、网易等,搜索“知子花家庭教育”即可关注。
文章中被评为精选留言的用户,
都有红包拿哦!
写评论,拿红包!
特别推荐
孩子厌学、情绪化、考试压力
同学关系、亲子冲突、家庭教育问题
资深专家在线咨询辅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