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如此,孩子仍然对父亲抱有一丝期待。在他五岁生日那天,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着父亲的回家,希望父亲能给他带来生日的惊喜。
可是像往常一样,他等来的还是那个撒酒疯的父亲,看到孩子还没睡觉 ,他发了疯似的打孩子,等他意识稍微清醒的时候,发现孩子已经倒在地上了。
邻居听到孩子的惨叫声后,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。
孩子被紧急送往医院,经过抢救后仍然重伤不治,却留下了最绝望的“生日愿望”。
唇舌无骨,却可诛心。
5岁的孩子,用稚嫩的声音诅咒着父亲的暴行,言辞虽轻,却足以揭露那无尽的痛楚。
拳脚非刃,却能伤身。
孩子的父亲,虽无利刃在手,却用拳脚终结了孩子幼小的生命,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。
家庭,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,本应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地方。
然而,当父母情绪失控时,这个避风港便可能变为风暴的中心,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伤害,更是对他们心灵的摧残。
这种伤害往往难以愈合,会伴随孩子一生,导致他们养成畸形的性格。
因此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,以下是一些建议,帮助父母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:
(1)冷静思考:在情绪高涨时,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冷静下来,使用深呼吸、冥想或短暂离开现场等帮助自己放松。
(2)寻求支持:如果感到情绪难以控制,立马寻求家人、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参加情绪管理课程或阅读相关书籍,学习更多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。
(3)培养积极心态:关注积极的事物,培养乐观、感恩和宽容的心态。尝试从挑战和困难中寻找成长的机会,增强自己的韧性。
(4)学会宽容和原谅:父母要给予孩子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机会,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解释,学会宽容和原谅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家长应该学会控制情绪,营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02
毁掉一个孩子,就对他“宣泄暴力”
很喜欢人民日报的一句话:
“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须,父母的循循善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的养分。”
前段时间,网上“赵菊英家庭教育”相关的视频火了,引起网友广泛讨论。
视频中,赵菊英近似疯狂的教育方式令人震惊,她要求男孩亲手砸坏他自己的玩具、并用戒尺鞭打孩子,要求在孩子的房间安装监控、强迫女孩把漫画书丢进垃圾桶等,认为孩子的这些爱好都是垃圾。
网友表示,赵菊英的方法不仅未能体现出教育的真谛,反而更接近于一种“霸凌”行为,她的做法更像是公开羞辱和惩罚学生,而非真正地进行教育。
这种方式充满暴力指责和训斥,与以往教育专家的风格大相径庭。
近日,有网友发现赵菊英社交媒体账号已被封禁。
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的观念已经过时,现代教育理念普遍认为,暴力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并非有益,只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。
中国青年报的调研结果显示:
超过九成的受访青年反馈称,他们曾经历父母采取的负面教育方式——打击式教育,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进一步透露,他们曾经尝试过反抗这种教育方式。
这充分表明打击式教育让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,甚至导致他们自卑、缺乏自信、容易自我否定和自暴自弃。
心理学家简·尼尔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中提到:家长用泄愤、极端的方式“战胜”孩子,只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,甚至退缩。
事实上,孩子是情感上最脆弱、最经不起打击和羞辱的群体。
父母不当的言行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伤痛,无论是打击式教育还是霸凌式教育,都属于暴力教育。
暴力不是教育的手段,而是毁灭的催化剂。
家暴,就是对孩子心灵的凌迟,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:
(1)身体健康问题:
对孩子身体上的惩罚和殴打,会造成肉体瘀伤、划痕、骨折,甚至是严重的内部损伤。长期的身体虐待会让孩子身体发育受到阻碍,造成永久性损害。
(2)心理健康问题:
家暴后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,如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,这些问题大多会持续到成年,长期累积会严重影响孩子成长。
(3)性格养成:
暴力教育会导致孩子的性格走向两个极端:极度自卑或极度暴力。
自卑的孩子很难建立自信和勇敢,变得懦弱、不知反抗;而暴力的孩子习惯用暴力方式解决所有问题。
(4)社交问题:
经历过家庭暴力,孩子性格容易变得孤僻,难以与同龄人相处,他们在社交中容易遇到障碍,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。
父母的暴力宣泄,伤及的不仅是孩子的肉体,更是荼毒了孩子的心灵,皮肉之伤可以很快痊愈,但心灵的创伤很难平复。
教育的真谛,绝不是驯服,而是爱。
它如一阵微风,轻轻摇动一棵小树,激发其生长的潜能;
它如一片蓝天,慢慢拂过一片云彩,编织成美丽的天空;
父母与孩子,就是在灵魂碰撞之间,通过爱相互启迪、共同成长。
03
父母什么性格,孩子就什么命
董卿在谈到自己儿子时说到:
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很简单,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。未来,在他真正懂得的时候,他会对你有爱,也有尊敬。”
父母的性格和言行举止,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直接的模仿对象,也预示着孩子未来的命运。
在电影《银河补习班》中,马皓文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坚韧的性格,成功地将“笨小孩”马飞培养成了一位优秀的宇航员,实现了人生的逆袭。
图片来源:网络
马皓文是一位被生活打击却从未放弃的父亲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教育。
当马飞在学业上遭遇挫折,只考到了倒数第五时,马皓文并没有责备他,反而耐心倾听、细心观察,试图从儿子的角度理解问题所在,父亲理解与包容,使得马飞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。
图片来源:网络
马皓文始终相信儿子的潜力,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从不放弃,这不仅让马飞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动力,更让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惊人的进步,进入了全校前十名。
除了在学习上的支持,马皓文更注重对儿子兴趣的培养。
他带着马飞去各地旅行和看航展,这一路上对国家和科技的认知,为马飞在作文中精彩洋溢的陈述积累了素材,也激发了他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追求。
更为难能可贵的是,马皓文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,在他的影响下,马飞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、勇敢、有责任感的年轻人。
图片来源:网络
他继承了父亲的梦想和追求,最终成了一名优秀的宇航员。
马皓文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”。
在孩子的眼中,父母是他们最早的启蒙老师,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户。
父母的性格,无论是乐观开朗还是悲观消极,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。
乐观的父母,带给孩子的是阳光和希望,让孩子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,勇往直前;
悲观的父母,带给孩子的是焦虑和不安,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迷茫徘徊,步履沉重。
此外,父母的性格还影响着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。
一个性格温和、善于沟通的父母,往往能够培养出善于交际、情感丰富的孩子;
而一个性格暴躁、缺乏耐心的父母,则可能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孤僻和冷漠。
因此作为父母,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,更要注重自己性格的塑造和修养,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。
当然,父母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,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,调整自己的性格和心态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孩子的需求。
只有这样,父母才能成为孩子心中真正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对象,也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健康、自信、阳光。
▽
作家安心在《在远远的背后带领》一书中写到:
“与其去教育,不如去爱。一个内在安全、被接纳的孩子,会进行自我教育,发展出健康的人格。”
爱是教育的基石,只有在爱的滋润下,孩子才能茁壮成长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