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小男孩背的葱,还有一则与葱有关的趣闻。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七十诞辰,毛泽东决定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祝寿,并就两党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,商讨和签订有关条约、协定等。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办公厅选定和筹集赠送给斯大林的祝寿礼品。江青建议,带些能表明中国国情的礼品去:首先是山东的大白菜、大葱、大白萝卜,其次是绣有斯大林形象的湘绣制品、景德镇陶瓷、浙江龙井茶、杭州刺绣、江西的竹笋等。毛泽东亲自选定的礼品有两车皮。一车皮是山东的大葱,一车皮是江西的蜜橘。送蜜橘很好理解,但用大葱作礼品却让人费解。这个问题困惑了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阎明复很多年。后来,阎明复听别人讲一个笑话,说山东人打架的时候,给他吃大葱,马上不打了。阎明复说:“共产国际时代苏联做了很多工作帮助我们,但在斯大林时代也做了很多对中国革命不利的事情。双方之间,用毛泽东的话来讲,就是总有一肚子气。那么,毛泽东是想用大葱这个方式来消气了。”大葱能消气,恐怕也是因为它的叶子中空而通。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,想来不仅在山东,在湖南似乎也有这么一个风俗。
对于“葱”和“聪”的关系,语言学界一般解释为“谐音”。所谓“谐音”,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。谐音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,如这位小朋友所带的物品,除大葱谐音“聪”外,镜子表示“明”,合起来表示“聪明”;苹果谐音“平安”;菱角、梨子谐音“伶俐可人”;统一100寓意每次考试统统得一百分;旺旺小馒头希望他“旺”,糖果代表“甜蜜(开心)”。见下图:
“葱”和“聪”谐音的解释,虽然不错,但学术研究,有深有浅。东汉大学者王充在《论衡·别通》中说:“涉浅水者见虾,其颇深者察鱼鳖,其尤甚者观蛟龙。足行迹殊,故所见之物异也。入道浅深,其犹此也。浅者则见传记谐文,深者入圣室观秘书(秘密机要的书籍,宫禁秘藏之书)。故入道弥深,所见弥大。”在“葱”和“聪”的关系方面,还有比“谐音说”更深而“尤甚者观蛟龙”的境界吗?有!这就是“葱”和“聪”的词源问题。请看当过毛泽东老师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在其著作《积微居小学述林·释谞》文中所说:
《说文·十二篇上·耳部》云:“聰(聪),察也,从‘耳’,‘悤(cōnɡ,怱)’声。”按“聰”从“悤”声而训为“察”者,“悤”之为言“囱”也。《说文·十篇下·囱部》云:“囱,在墙曰牖(yǒu,窗户),在户曰悤,象形。”又《七篇下·穴部》云:“窻(窗),通孔也,从‘穴’,‘悤’声。”按“窻”即“囱”之或作(又一种写法)。“囱”为通孔,故物之中空可通者皆受声于“囱”。《七篇下·巾部》云:“幒(zhōnɡ),㡓(kūn)也,从‘巾’,‘悤’声。”按“幒”为今之短裤,字从“悤”者,。“悤”假(借)为“囱”,言其中空可容足,如囱之中空可容光也。《一篇下·艸部》云:“蔥(葱),菜也,从‘艸’,‘悤’声。”按葱之为物中空也。物通者必明,故“聰(聪)”从“悤”声而训为“察”也。……“聰(聪)”之受义于“囱”矣。……通孔谓之“囱”,推衍及于人,则察谓之“聰(聪)”……由此可知抽象之义,往往从具体之物来也。
(第14-15页,中华书局,1983年)
就是说,烟囱之所以叫“囱”,因为它中间是空的,用以排烟;窗户之所以叫“窗”,因为它中间是空的,用来通风透光;裤子之所以叫“幒(zhōnɡ)”,因为它中间是空的,可以通过腿脚;大葱之所以叫“葱(蔥)”,因为它叶子中间是空的,内藏挥发油和辣素,一有破裂就挥发刺激性气味以抗击病虫害。同样,人的听觉灵敏之所以叫“聪(聰)”,因为耳孔中间也是空的,可以使声音通达耳膜,所谓“耳聪目明”是也。当然啦,“聪明”本指听觉、视觉灵敏,引申则指头脑清楚,明察事理。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:“(黄帝)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。”张守节正义:“聪明,闻见明辩也。”
说“葱(蔥)”、“窗”等因其中空而得名,并非杨树达先生的首次发现,而是受清代小学的两座高峰——段玉裁和王念孙的启发而来。
《说文·金部》:“鏓(鍯cōng),鎗鏓(枪筒)也,从‘金’,‘悤’声,一曰:大凿中木也。”(据段玉裁校)“鎗鏓”即枪筒,“大凿中木”即用凿子为木头凿孔。段玉裁注:“然则以木通其中皆曰鏓也。……‘囱’者多孔,‘葱’者空中,‘聪’者耳顺,义皆相类。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。”
《广雅·释宫》:“窗、牖,䦳(hàng,又音xiàng,窗户)也。”王念孙疏证:“‘聪’与‘窗’古同声而通用。《大戴礼·盛德篇》云:‘明堂凡九室,一室而有四户八聪。’”
《说文·金部》:“鏓(鍯cōng),鎗鏓(枪筒)也,从‘金’,‘悤’声,一曰:大凿中木也。”(据段玉裁校)“鎗鏓”即枪筒,“大凿中木”即用凿子为木头凿孔。段玉裁注:“然则以木通其中皆曰鏓也。……‘囱’者多孔,‘葱’者空中,‘聪’者耳顺,义皆相类。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。”
《广雅·释宫》:“窗、牖,䦳(hàng,又音xiàng,窗户)也。”王念孙疏证:“‘聪’与‘窗’古同声而通用。《大戴礼·盛德篇》云:‘明堂凡九室,一室而有四户八聪。’”
两位小学大师,不约而同地指出了“蔥”、“窗”得名于“中空”的现象。
任继昉,中南大学教授,师从蒋礼鸿先生,主要从事训诂学、词源学研究。(照片摄影:魏颖)
文
章
作
者
文章原创|版权所有|转发请注出处
责任编辑:蔡若葵
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