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?在五一假期期间,一场名为“知傩绘面”的非遗文化手作沙龙在昭萍书局绿茵分馆圆满落幕。这场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,还通过手绘傩面挂件、探秘傩戏历史,让大家体验了一段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之旅。活动现场,笔墨与文化交织,传统与创意碰撞,让人仿佛穿越千年时空。
5月5日,几十位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,共同参与了这场非遗手作沙龙。主持人以动态PPT为引,带领大家从商周时期的“驱疫神舞”到明清傩戏的鼎盛,从傩面赤黑金银的色彩密码到“开山”“财神”等经典角色的故事。参与者们惊叹:“原来傩面具不仅是道具,更是刻着神话与信仰的活化石!”
理论之后,实践拉开帷幕!桌上摆满了矿物颜料、彩绘笔和浮雕挂件,大人孩子纷纷化身“非遗传承人”。有人参照传统模板,细致勾勒,力求完美复刻;有人大胆创新,将卡通配色融入傩面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潮。亲子家庭协作完成“双面傩”,一面传统纹样,一面现代涂鸦,寓意文化代际传承。
作品完成后,大家在傩面挂件背面写下“平安”“健康”等祝福词。一位妈妈感慨:“这不仅是手作,更是给孩子的文化课——学会尊重传统,也懂得创造属于自己的表达。”
本次活动不仅复刻了傩面绘制技艺,更通过现代手作形式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。文化传承方面,活动打破了非遗的“观赏性”壁垒,让参与者成为传承主角。创意赋能方面,鼓励个人表达,证明传统文化绝非“一成不变”,而是可生长的艺术。情感联结方面,亲手制作祈福挂件,延续了傩文化“消灾纳福”的精神内核。
说实话,用双手触摸文化温度,让传统在创新中生生不息,这场非遗手作沙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。你遇到过类似的文化体验活动吗?换作是你,你会怎么做?评论区和我们聊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